2014年3月28日 星期五

電動輪椅

電動輪椅(Power Wheelchair)的發明約在20世紀初左右,初期的產品不太受到重視的原因在於,嚴重殘障者的癒後狀況不佳,及早期產品笨重、缺乏效率、可靠性低等等,之後1960-1970年代,改良控制器的穩定度,及一些特殊控制的介面也陸續開發成功,1990年代,主要發展骨架設計改良,包括專為電動輪椅設計的各式骨架、座椅系統與傳動底座分離的設計、不同位置的傳動輪設計等等。

轉向機制:

以搖桿指揮控制器以驅動並分別調節兩個馬達的轉速;轉彎時利用左右兩輪的差速以轉向。而不同驅動輪位置,也會有不同的影響,包括原地迴轉的半徑不同、行進時的循跡性不同。

電動輪椅主要基本結構有:

(1)座椅及姿勢變換機構系統

(2)底座傳動系統:主要零件有包含驅動馬達、減速機(齒輪組)、電磁煞車、離合器、防傾輪等等。

(3)電動控制系統:控制模組、輸入裝置、控制器、顯示器、動力模組(電源供應器)。

(4)人機控制介面:輸入裝置(搖桿、按鍵、各式特殊開關)、輸出裝置(顯示器、指示燈號)。

電動輪椅可分為3種:

1.一般型電動輪椅:外觀類似手動輪椅,整部輪椅的骨架結構屬於一體成形,無法獨立拆解為「座椅系統」及「動力底座」,調整重組功能較差。


2.動力底座型電動輪椅:可拆解為「動力底座」及「座椅系統」,在不同類型的動力底座上,可各自匹配不同功能或尺寸的座椅系統。


3.外掛動力型手電動兩用輪椅:可隨時在手動輪椅上拆裝動力輔助系統,使用者可視需求隨時切換為手動或動力驅動,可兼顧手動輪椅的輕便性及電動輪椅的省力與續航性。


資料來源:中山醫學大學附設復建醫院輔具中心